在当下中国,越来越多中年人正投入创业浪潮,但他们的群体画像是消极的、哀怨的、不得志的。多数人相信,当人到中年,家庭重担压肩,但凡有一份稳定收入,谁也不想改变现状。见诸媒体报道的一些中年创业的极端个例,多出于下岗、公司倒闭等原因,加重外界对于中年创业实迫于无奈的印象。房产网站
但事实上,中年人出于实现自我价值等原因主动辞职,满怀热忱投身创业的例子虽是少数,却并不罕见。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,这是循规蹈矩的人生中第一次,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从心所欲的激越之举。
创业这件事,根本上属于个人经验范畴,很少有普适性的经验、规律可循。一条最适用的建议,就是选择有前景的、垂直性的行业,比如今天讲述的两个个例所投身的青少年体育服务/培训产业。沿着两人的创业轨迹可以得出一个启示:创业过程中经历的一切未必直指成功,但它在创业者实现个人的完成和完善的道路上,产生了深刻影响。在更大的时间尺度里,这或许是比单纯的事业成功更重要的。
周吉
满怀希望的创业与抵押房产的挣扎
作出抵押房产的决定后那几天,可谓家无宁日。他在太太的抗拒、埋怨声中回望这一路,内心升起一种悲壮感。他自觉像一名斗士,偏要孤独地、顽强地在这片苍凉荒芜中开拓一片新生之地。
敲掉那块天花板
创业之路终于走上轨道后,周吉在去年年底向公司递交了辞呈。今年1月,他和大学同学吃饭。
“我觉得现在的状态很好,等于是敲掉天花板,没有约束了。”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业感受。“你是没有天花板了,但你有没有想过?你现在也没地板了。”同学问他。周吉一愣:“对啊,我之前怎么没想到,我现在的确没有保底的收入了。”
3天之后,同学回美国了,他在一所大学担任统计学教授。这天周吉发了条消息给他:“我想了3天,现在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。首先,我们对‘地板’下的定义是什么?是稳定的收入还是所谓的安全保障?我理解中的‘地板’有两层含义:一是直面、接受不确定性的能力,二是不断克服不确定性的能力。第一点我有,第二点我正在努力,所以我不担心。”
这是周吉人生中第二次创业。大约六七年前,他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失败。1981年出生的周吉今年整40岁,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专业。一毕业,先去了四大做审计工作;后又加盟GE(通用电气),从财务经理升为财务总监;从那里跳槽至一家法资公司,担任财务及运营副总,一直做到30岁左右。
“我们这代大学生,梦想就是进外企。但在外企时间久了,你会发现一切已形成一套体系,你只是把这套体系不断重复而已。工作近10年后,我有种感觉,整个社会正在发生一些变化。这种变化最直观的表现,是很多新毕业的大学生不再以外企为目标,人生好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