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到了今天,没有几个买房人不认为房价不高的。此前一直看好房地产的一些专家观点也发生了明显转变,在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看来,房地产占了中国居民投资了60%,大头放在房产中,在过去二十年被证明是对的,这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有关,但现在决定房地产发展的两个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,行业逻辑过了高峰期自不必说,他还提到人口逻辑,目前我们的平均年龄是39岁,比20年前高了10岁,意味着买房高峰期也已经过去。
当然,也有比较乐观的专家,比如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日前就表示,“下一个5年,房地产好日子并未结束,看好大的都市圈以及相当一部分大城市房价会翻番”。专家们各持己见,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大家对未来房地产以及房价趋势的分歧,各自说法看似也有自己的理由,说到底,谁对谁错,还没有定论。
看到这里,对于有买房计划的人来说,自然有点晕乎了。那么大一笔钱砸进去后,房价又跌了岂不亏大,到时候还不如存银行安全。即使是刚需,现在买房也是有顾虑的,你说不买吧,如果再继续涨,那就更买不起了,但如果正好买在“山顶上”,就算自住,心里也是一百个不爽,毕竟多花了血汗钱。那么,到底是“良机”还是“深坑”?经济学博士2句话说破。
第1句,房地产面对的3大环境不可同日而语。
应该说,从改革开放开启的全面城市化以来,最快速发展的阶段就是2000年以后,到目前已满20年,在城市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和国际化等全面发展过程中,就城市化体现的人口数据而言,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6.2%增长到2020年底的60%,基本上平均每年都有1%以上的增速。这与此前,“从1949年到2000年,城市化率增长26%用了51年时间”,基本相当。可见,最近20年城市化的速度有多快。
不过,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数据去简单推算出未来城市化速度,因为越到后期,城市化的速度会越慢,一般而言,按照发达经济体的城市化路径看,当达到70%以后,城市化的速度就会放缓,比如以往一年有1个百分点的速度,彼时就可能只有0.5个百分点了。此时就有人说了,70%以后再说70%以后的事,我们现在不是还要从60%上升到70%吗?还有10个点,按照1年1个点,我们城市化快速发展还有10年时间。表面上看,确实如此,这也跟此前社科院的报告预测基本吻合。但这期间的城市化跟以往有显著区别。
都知道,过去20年的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分别流向城市,农村人口从2000年的8.07亿减少到2019年末的5.51亿,净减少2.56亿,差不多每年都有1300万人进入城市,流入到从县城到一二线大城市的各等级城市,绝大多数城市都能接受到这部分“新生力量”,这也是支撑各城市楼市不断向前的源动力。
但目前进入城市化下半场以后,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变缓,“城市与城市,小城市流入大城市,经济欠发达城市流向发达城市和潜力城市”逐渐成为主流,给楼市的启示即:犹如一块大蛋糕,不能做到均分,而且还有可能自己不但没分到多少,原来吃在嘴里的还要吐出来,这就是有的城市人口出现了净流出,对应楼市的话,这类城市接盘不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。这是城市化进入新阶段给我们楼市的启示。
说房地产不谈供需,没有任何意义,弄清供需很重要。目前官方没有明确数据说明我们到底有多少套存量房、在建房,以及潜在的土地供应。但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2018年住房数据显示,城镇人均建筑面积达到了39平米,由于这两年人口增加有限,而住房年竣工量并未放缓,意味着我们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有进一步增加,40平米问题不大。
换言之,无论与国际比,还是我们自身感受来看,3口之家120平米的房子也是足够住了。如果说有差距的话,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、刚需家庭和改善家庭之间,比如小城市人均住房有50平米,但大城市可能只有30平米,改善家庭人均有50平米,而刚需家庭只有30平米,加上还有一些无房人员被平均。
在我们现在的住房发展体制下,抛开政策谈房地产,就犹如“无源之水”。房地产发展必须以国家的政策为方向,主要包括楼市调控和住房发展方向两个方面。
楼市调控方面,本轮楼市调控自2016年开始,全国每年发布房地产政策都在数百次,即使遇到去年的突发事件也没有放松调控,个别城市打“擦边球”,无一例外地“一日游”,这足见国家对楼市调控的定力,正如人民日报曾发文表态,大意是:所有有关楼市政策出台的底线是“房住不炒”。翻译成白话即是:买房自住,可以,炒房,不行!
购房网全国百城战略,城市合伙人持续火热招募中!
携手加盟商,聚力同心,共赢未来!
更多楼市信息可随时关注购房网!
购房网
全国百城招募城市合伙人,加盟购房共赢未来!
全国咨询电话:4008-876-376